过紧日子短期内体现为政府支出的缩减,但从长期看是转变政府职能、推进财政支出改革和提高支出绩效的必然要求。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经济发展形势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政府过紧日子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常态,应将过紧日子与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,处理好四大关系。
一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。无论是减税降费,还是政府过紧日子,其目的都不仅仅是基于短期,而是着眼于经济和财政的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减税降费短期内会带来财政收支的压力,但其更深层次目标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稳定企业预期,长期将有助于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2019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.3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超过2%,使制造业企业和小微企业以及人民群众全面享受到政策红利,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,中央和地方针对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的难点和痛点问题精准施策,出台了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,尤其是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、失业、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政策,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,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。根据政府工作报告,今年,减税降费规模还将超2.5万亿元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,需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。
二是处理好减负与开源的关系。除了应对疫情等实施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,我国多数的减税降费政策已成为了制度,因而企业减负效果具有持续性,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趋势也是明确的。在有效应对好此次疫情影响的前提下,为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,政府也需要积极考虑“开源”,寻求新的增收渠道。目前各级财政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、清理盘活存量资金、安排地方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等方式,多渠道筹措资金弥补减收,促进预算收支平衡。
三是处理好减支与民生的关系。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看,无论是“以收定支”,还是“量入为出”原则的提出,都是强调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,财政支出增速也应相应放缓,并更为强调财政支出的效率。厉行节约和过紧日子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内在要求。无论是财政状况宽松还是趋紧,都需要贯彻过紧日子的要求。地方政府应在压减非刚性支出、严控不规范增支的同时,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实现“六保”任务。
可以看到,保民生依然是新形势下的核心目标。“节用裕民”,政府过紧日子不能紧民生,不能妨碍民生保障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保民生也需要抓住保基本民生的核心,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继续增加对脱贫攻坚、“三农”、科技创新、生态环保,以及教育、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投入的同时,需要政府更加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,财政能够保障真正有需要的民生支出。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“政府过紧日子,老百姓过好日子”。
四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。现阶段,中央与地方政府都需要过紧日子,但从地方看,不同地区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财政减收影响,以及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潜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。加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各地区产生的影响不同,造成地区间在财政状况上差异较大。总体看,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将会面临财政缺口大、紧日子更难过的情况。为此,中央财政有必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突出对重点地区、困难地区的保障。同时,省级政府也需要加强统筹,加大省以下转移支付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,支持财政困难地区兜住底线,渡过难关。
(作者单位: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)